智联课堂 慧见未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共同体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同课异构观摩交流活动圆满举办

春风拂面  智慧启航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探索人工智能(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2025年4月11日,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共同体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举办、湖北省仙桃市仙源学校承办的“智慧课堂同课异构活动”隆重举办。

福建阳光教育集团、河南许昌东城高级中学、河南周口鹿邑新区实验学校、河南鹤壁学校、河南浚县科达中学等来自全国多所名校的教育专家、校长、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话智慧教育新未来。

ESWI教育数字化智慧课堂观摩交流会现场

【AI赋能课堂,异构碰撞火花】 

11日上午,湖北仙源学校、鹤壁科达学校、浚县科达中学的三校教师,通过历史、英语学科的差异化教学设计,呈现了4节精彩纷呈的智慧课堂展示课。教师们以ESWI智慧课堂系统为依托,将AI技术与教学场景深度结合,充分展示各自的教学风格和创新方法。生动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生态。

展示课现场

靳亚濛老师通过AI数字人、学生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郑婕老师则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朱璐莹老师基于学生行为数据,系统智能推送分层练习、微课视频与拓展任务,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支持。张思敏老师巧妙设计学生平板抢答、投票、作品提交等数据,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这些场景印证了一个趋势:智慧课堂的终极目标,不是用机器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成为“超级个体”——既能以数据洞察学情,又能以人文滋养灵魂;既能立足课堂,又能联动全域资源。4节精彩的课堂效果也展示了ESWI智慧课堂云系统对教学提质增效的赋能。

课堂互动

个性化学习: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实时互动:教师通过系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增强课堂互动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决策依据,提升教学效果。

【说课启思明方向,评课鉴行砺匠心】

下午的活动,首先是对同课异构的4节课进行说课与评课。4位上课教师分别结合本校教学模式阐述教学流程,展现出不同模式和风格下的精巧设计。

说课环节

随后曾明霞、高佳妮、陈晓乐、魏薇等骨干名师对4节观摩课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点评,肯定了教师们在智慧课堂实践中的努力和成果,对不同理念模式的智慧课堂教学进行升华总结,同时也向上课教师指明了进一步提升的方向和建议。

评课环节

【名师立言拓新境,报告传道启鸿蒙】

随后,湖北仙源学校名师刘徐娟做了《智用平板,慧启课堂》专题分享,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

仙源学校刘徐娟老师做分享

她呼吁教师应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设计师”,认为教师需利用ESWI的学情数据与AI工具,设计分层任务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并认为AI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联结,智慧课堂应聚焦“技术赋能育人”,如利用学生平板的“心情打卡”功能,及时关注学习情绪。

湖北仙源学校校长涂阳涛

最后,承办方仙源学校涂阳涛校长总结了校际交流活动的重要性和成效,并为展示课的说评课教师颁发证书。

涂校长为教师颁发证书

涂阳涛校长强调了每学期两次的校际交流活动对两校教育教学的显著促进作用。他指出,科达学校与仙源学校的三个核心共同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式为载体,以科技为依托。他还详细对比了仙源学校的3366模式与鹤壁科达学校的6511模式,包括自学时间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和智慧平台的应用。他强调了仙源学校德育引领、学习至上、科技赋能、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并从“有德、有人、有趣、有用”四个方面对四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他对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组织的校际交流活动表示认可,并呼吁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智慧教学的发展。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各参与学校的广泛好评。阳光教育集团江心副总裁表示:我有幸见证了一场“技术”与“育人”深度交融的教育盛宴。湖北仙源学校与ESWI联盟精心搭建的这一平台,不仅让“同课异构”焕发新彩,更让我们看到:当AI遇见教育,技术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点亮课堂的“火种”。 河南许昌东城高级中学刘晓莉书记也认为,同课异构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们看到了智慧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增强了他们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信心。

未来,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加强成员单位的协作交流,深化智慧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也诚挚邀请更多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探讨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携手书写智慧课堂的新篇章!

   附记:

同课异构参与学校简介

1. 湖北仙源学校

湖北仙源学校位于湖北省仙桃市原江汉船厂旧址,成立于1998年6月,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式民办学校,分为本部和实验部两个校区。     学校紧随时代步伐,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设备落后、服务滞后等多种原因使得“国内知名品牌系统”在学校推行受挫的背景下,经多次考查,学校于2019年果断引入ESWI智慧课堂云系统,在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的帮扶下重新开启智慧课堂应用实践探索。初中两个校区,3个年级,30余个班级,3000余名学生,最终实现移动智能学生终端的大规模、常态化使用。6年来学校借助ESWI智慧课堂系统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治理能力,教学成绩连年提升,得到社会认可。     2022年,学校第一届智慧班学生中考成绩历史性超越仙桃一中成为全市第一,全市前10名占据6名。2023年、2024年,第二届与第三届智慧班学生中考成绩再创辉煌,在保持第一的同时平均分别超出仙桃一中10分与15分。     近年来,学校探索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为更多学校指引了前进方向,2023年成功入选湖北省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2024年学校教育数字化应用案例被《中国教师报》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报道。 

2.鹤壁科达学校

鹤壁科达学校创建于2001年,位于河南省淇滨区,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作为一个跨校区办学的大规模民办学校,存在着师资薄弱,生源素质差,学资源难以传承,教学理念难落地等问题。学校秉承着“科达教育,领先一步”的发展理念,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      

2014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团队指导下积极营造智慧育人环境,搭建校园万兆无线网络环境,为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配备平板学习终端,部署ESWI智慧课堂智慧教学云系统,全面开启智慧课堂实践探索之路。几年来在教育数字化落地转型道路上砥砺前行,使智慧课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以“理念创新、技术融合、课堂重构”为指导,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教与学的双重变革。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三流的老师、二流的学生,却教出了一流的成绩,实现“低进高出”的傲人成绩。

 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果也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荣誉,同时也引发社会关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果也为学校带来了丰厚的荣誉,同时也引发社会关注。2018年被教育部评选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2019年被评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学校。教育界诸多领导、专家、学者、各省市的教育同仁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研讨,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了上千名校长骨干教师。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被河南省评为教育数字转型应用案例校。  

3.浚县科达中学    

  

浚县科达中学隶属于河南科达教育集团,坐落在百年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是一所民办寄宿制的初级中学,有80个教学班,4300多名学生。9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6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教师队伍年轻,并且整体业务水平薄弱,但是科达中学却始终坚持“智慧教育,全人发展,科达教育,领先一步”的发展理念,走在改革的前沿。      

学校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办学体制灵活的优势,自2013年起搭建了校园万兆无线网络环境,部署了智慧教学云平台,并陆续为全校学生人手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终端,开启探索教育信息化改革之路。 几年来,通过教育信息化专家到校指导,深度参与学校信息化教学教研;组织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不断实践总结,最终打磨出符合本校实际情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6131”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化深度自学,教师通过数据精准帮学,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互动,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素质,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升学率连年升高,稳居全县首榜。     

在成绩得到提升的同时,浚县科达中学不断取得国家级荣誉。2016年,浚县科达中学成功入选“全国60所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应用典型案例”。来自全国各地的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来校参观,累计3000多人次。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教授到校进行考察,对学校“六一三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2017年,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等先后到浚县科达中学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8年,浚县科达中学牵头成立ESWI智慧教育学校联盟成功入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践共同体。该学校联盟以“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智慧教育全人发展”为宗旨,自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坚持平台协同、资源协同、教研协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成果。

 

发表评论